东莞长安品茶喝茶工作室,广州品茶工作室外卖,51一品茶楼论坛广州

当前位置: 充换电网 » 充电桩 » 正文

重大信号!充电桩万亿市场正式启幕!

日期:2025-10-28    来源:充换电头条

国际充换电网

2025
10/28
08:33
文章二维码

手机扫码看资讯

关键词: 充电桩 充电站 充电设备
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“三年倍增”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发改能源〔2025〕1250号)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,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的战略目标。

这份覆盖网络建设、技术升级、运营服务等全链条的政策文件,不仅明确了未来三年充电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,更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多维度保障,推动充电桩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跃升”转型。

在这场产业变革中,谁将率先抢占政策红利?答案藏在政策细节与行业趋势的交织中。


图片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
1.政策解析:多维发力构建充电服务新生态

此次颁发的《行动方案》,以“翻倍增长”为核心目标锚定行业发展方向,通过“均衡性”“创新性”“普惠性”“落地性” 四大维度的系统性施策,为2027年前充电服务生态构建画出清晰路线图。

既破解当下行业痛点,更夯实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根基。

《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2027年底的核心目标: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,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,全面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。

这一组数据背后,是对行业供需矛盾的精准回应。

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,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(枪)总数达到1806.3万个,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000万辆,“车多桩少”“容量不足”仍是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。

而《行动方案》通过“设施数量增长55%+容量提升67%”的量化目标,直接为未来两年行业发展设定“硬指标”,释放出政策推动充电服务体系扩容升级的明确信号。

首先,在空间布局维度,《行动方案》直击“城乡二元”困局,首次为农村充电设施建设划定“时间表”与“任务书”。

明确要求到2027年底,所有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,至少新增1.4万个直流充电枪,其他农村地区则根据电动汽车保有量动态扩大建设规模。

这一举措精准解决农村“充电荒漠”问题:

此前多地调研显示,农村地区公共充电桩覆盖率不足城市的1/5,部分偏远乡镇甚至“零充电桩”,导致农村居民“买车易、充电难”。

同时,此次政策还强制要求乡镇“补短板”,将有效打通农村充电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而在城市端,《行动方案》则聚焦“高效便捷”需求,对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等重点区域提出更高要求:加快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,打造“5分钟超充圈”。

这一规划直指城市充电“效率痛点”:

当前城市核心区充电桩高峰时段排队现象普遍,部分老旧小区充电桩“安装难”问题突出,而“5分钟超充圈” 的建设,将通过加密站点、提升功率,大幅缩短用户充电等待时间,进一步提升城市充电服务体验。

此外,《行动方案》将技术升级作为核心抓手,明确了2027年底的技术落地指标:

全国城市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,其中包含10万个单枪功率≥250千瓦的大功率充电枪;

高速公路服务区则需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“超快结合”充电枪。

这一技术路线图的背后,是对当前充电“慢”“堵”问题的针对性破解。

《行动方案》通过强制提升充电功率标准,将推动“充电10分钟、续航200公里”成为常态,从根本上解决用户“充电焦虑”。

值得关注的是,《行动方案》特别强调技术突破方向:重点推动800V高压平台适配,要求350千瓦以上充电设备配备液冷散热系统。

这一技术选择与当下车企发展方向高度契合。

目前比亚迪、小鹏、理想等主流车企均已推出800V高压平台车型,而液冷散热技术可有效解决大功率充电时的设备发热问题,保障充电安全与设备寿命,为“大功率充电普及”奠定技术基础。

最后,《行动方案》将模式创新作为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,首次将车网互动(V2G)提升至战略高度,明确要求到2027年底新增5000个双向充放电设施,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。

这一模式创新的核心价值,在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从“单纯用电终端”向“电网调节资源”转变——通过组织智能有序充电,可引导车辆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充电,避免高峰时段“用电拥堵”;

而双向充放电功能则能让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高峰时,将电池内电能反向输送至电网,助力电网削峰填谷,提升电网稳定性。

整体来看,此次《行动方案》通过“目标量化、空间均衡、技术升级、模式创新”的多维施策,既解决了当下充电服务“量不足、质不优、分布不均”的痛点,更构建了“充电设施—新能源汽车—新型电力系统”协同发展的新生态。

为行业未来两年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,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2.抢占红利:技术、模式与生态的三重突破路径

在充电服务行业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的背景下,市场机遇并非均等覆盖所有主体。

只有在技术创新、模式升级、生态构建与服务优化四大维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才能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,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实际发展优势。

从当前产业实践来看,四条突破路径已呈现明确的竞争力导向,为企业布局提供关键参考。

首先,此次政策对大功率充电与V2G技术的重点强调,已明确未来三年行业技术主攻方向,率先实现这两大领域产业化落地的企业,将有望抢占市场制高点。

而技术突破则需聚焦两大核心关键点:

一方面,围绕场景需求推进大功率充电技术适配。

针对城市核心区高频充电、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补能等不同场景,开发覆盖120kW快充至兆瓦级液冷超充的全系列产品矩阵。

既满足日常通勤车辆的短时补能需求,也适配长途出行场景下的“快充快走”需求,形成全场景技术覆盖能力。

另一方面,推动V2G技术的市场化落地。

通过构建“充电-储能-放电”的运营闭环,在引导车辆参与电网调峰填谷的同时,为车主创造电价差收益,破解V2G商业化“用户动力不足”的核心难题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政策已明确提出完善放电价格机制、推动V2G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这为技术商业化提供了关键政策保障,企业可依托政策支持加快试点验证与模式复制。

其次,针对不同场景的充电服务痛点,创新运营模式成为企业抢占红利的关键抓手。

此次政策也对多场景运营模式创新提出明确导向,为企业实践提供方向指引:

在城市居住区,“统建统服”模式成为政策重点推广方向。

该模式由运营商统一负责充电设施的规划、建设与运维,可有效解决分散建桩面临的业主协调难、后期管理乱、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。

企业可重点聚焦电动汽车渗透率高、配电容量受限的老旧小区与新建社区。

通过规?;ㄉ杼〕杀尽⑻嵘?,尤其是政策明确要求2027年底前打造1000个试点小区,率先参与试点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,积累场景运营经验。

在公共充电领域,“投建运一体化”模式展现出强劲竞争力。

通过整合充电设施投资、建设与运营全链条服务,实现从选址规划到日常运维的高效衔接,既能保障设施建设质量,又能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设备利用率与用户满意度,契合政策对公共充电服务“提质增效”的要求。

农村市场的开拓则需采取“保障型+市场化”结合的模式。

一方面,响应政策“补短板”要求,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布局基础充电设施,争取政策补贴与资源支持,解决农村“充电难”的基本需求;

另一方面,结合农村出行特点与产业需求,在交通枢纽、旅游景点、农业产业园等场景布局适配产品,探索“充电+农业生产用电”“充电+乡村旅游服务”等特色模式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统一。

第三,充电桩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“单打独斗”难以持续发展,政策明确鼓励充电运营企业、新能源车企、传统能源企业、电网企业等各类主体“公平竞争、协同发展”,为跨行业生态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。

企业可从三个维度推进生态合作,形成资源互补、优势叠加的发展格局:

其一,深化与电网企业的协同合作。

主动参与配电网规划衔接,利用智能有序充电技术优化充电负荷曲线,提升电网承载能力,减少配电改造投入;

同时,借助电网企业的网络资源与数据优势,拓展充电服务覆盖范围,实现充电设施与电网的“双向赋能”。

其二,加强与新能源车企的联动。

针对不同车型的充电需求优化设备参数,提升充电兼容性与安全性;探索“车桩捆绑”“购车送充电权益” 等合作模式,实现用户资源共享,共同降低市场培育成本,推动充电服务与汽车消费的协同增长。

其三,推进与能源企业的深度融合。

联合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,通过光伏发电补充充电用电需求,降低对电网电力的依赖,同时利用储能系统平抑充电负荷波动,提升项目经济性;

其四,企业还可探索与油气企业合作,在加油站、加气站布局充电设施,实现“油电互补”,拓展服务场景。

最后,政策将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置于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,明确要求“开展服务质量评价、加强设备质量监管”。

这意味着行业将从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的粗放发展阶段,转向“建设与运营并重”的精细化发展阶段,服务与安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,企业需重点做好三件事:

一是规范收费管理,严格落实政策要求公示充电价格、服务费用等信息,增强收费透明度,避免“乱收费”“隐形收费” 等问题,保障用户权益;

二是提升响应效率,建立智能运维体系,通过远程监控、故障预警等技术手段,缩短设备故障修复时间,降低设备闲置率;

三是优化用户体验,整合停车预约、充电导航、在线支付、发票开具等功能于统一服务平台,实现“一键充电”“无感支付”,提升充电服务的便捷性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政府正加快推进充电服务监测平台建设,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将与企业市场准入、政策支持挂钩,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水平。

而安全管理是行业发展不可触碰的底线。

企业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:

在设备采购环节,严格核验产品CCC认证、检测报告等资质,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??;

在建设阶段,严格遵循消防规范与电力安全标准,确保设施建设合规;

在运营阶段,加强日常巡检与维护,定期开展设备安全检测,尤其要对服役8年以上的老旧设施进行全面排查,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件,既符合政策监管要求,也为用户信任奠定坚实基础。

总体而言,政策红利下的行业竞争,本质是“技术实力、模式创新、生态能力、服务安全”的综合较量。

企业唯有围绕这四大路径持续发力,才能在行业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,实现从“政策跟随者” 到“行业引领者”的跨越,推动充电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3.总结总结:把握变革机遇,共绘充电服务新蓝图

综上,六部委联合推出的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“三年倍增” 行动方案》,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规划,而是一场推动充电设施产业从“量的积累”向“质的飞跃”转型的战略部署。

它以清晰的量化目标破解供需矛盾,以空间均衡布局填补城乡鸿沟,以技术升级突破效率瓶颈,以模式创新激活产业价值,为行业未来三年发展搭建了“目标明确、路径清晰、保障有力”的框架,更成为连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纽带。

这场政策红利的角逐,从来不是“先到先得”的粗放竞争,而是“精耕细作”的实力较量。

能够率先抢占第一波红利的市场主体,必然是那些既能紧跟政策导向,在大功率充电、V2G 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;又能扎根场景痛点,创新差异化运营模式;更能打破行业壁垒,构建跨领域生态联盟,同时守住服务质量与安全底线的企业。

它们将不仅收获政策支持的“即时红利”,更能在产业转型中占据价值链核心位置,成为推动充电服务生态升级的“主力军”。

从长远来看,“三年倍增”计划的落地,将彻底改变我国充电服务“分布不均、效率不高、体验不佳”的现状,让“5分钟超充圈”走进城市生活,让充电桩成为农村出行的“标配”,让新能源汽车真正从“用电终端”变为“电网资产”。

而在这场产业变革中,政策红利将持续向“创新者”“实干者”倾斜,最终形成“企业突破、行业升级、用户受益、电网协同” 的多方共赢格局,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
来源:充换电头条

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

能源资讯一手掌握,关注 "充换电头条" 微信公众号

看资讯 / 读政策 / 找项目 / 推品牌 / 卖产品 / 招投标 / 招代理 / 发文章

扫码关注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 相关评论

国际能源网站群

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